
嗨 ! 小冶
• 請簡單用三種形容詞向讀者們介紹自己?
:想法單純
:想與做之間,常常矛盾
:對於結果容易接受順其自然
• 是受什麼感動下
想將創作與大自然連結?
本身在中寮土生土長的長大,而大學唸教育系,也因教育系而更了解台灣教育體制,從中也發現台灣校園內存有些鐵的規則,是不容觸碰的。像是「槌染屬工藝藝術」它本身就是屬大自然,無論是採集與製作都趨之大自然當中,但在校園的教育立場幾乎較少談起這類知識
因此感到遺憾。於是我就在想:
「沒有人在做這個,那我做」
於是我就思考與發想:「如何結合環境與自然生態,成為中寮鄉在地新理念?」、「有沒有可能天『槌拓染工藝』變成在地的新文化?讓這項工藝成為教育的一項環節?
•從籌備到目前,最為燒腦的環節在於?
2020年底左右開始著手籌備,而設計課程是我目前燒腦的環節。
必須配合相關單位要求而去設計教學,籌備的過程很燒腦,雖然能獲得相關單位經費贊助,但我又不希望教學成品對於消費者來說只是一塊布,而是我會更期盼消費者能長期使用它,而不是視它為裝飾品、或紀念品。同樣我也明白,並不是每個人都像我一樣都覺得敲壞的成品也是另一種美,我還在這件事上累積經驗中。
•是什麼契機讓你接觸槌拓染工藝?
中寮鄉這裏有一位做藍染的老師。
我們關係很好,有點像師徒、有點像母子。是她,帶著我認識藍染,也陪著我長大。
藍染工藝是開啟我內心表達的藝術媒介。
近期我的作品就是這樣表現;海平面的開始、漲潮、退潮、最後不會是白,反而是保留淡淡地藍。
一切都不會白費,都會留下努力過的痕跡
• 為何選擇使用拓染當作創作的連結?
【拓染】比較接近我的個性。
直接就可以顯現,不用花太長的時間等它成色。
「染」本身有很多技法、很多門派。而我高中三年級以前都是接觸藍染,直到高中三年級以後才接觸到拓染。
而拓染不用事前綁或用其他技藝包裝,它就是簡單直白用一種顏色就可以呈現在你的眼前,並自然的產生變化。
•可以簡單介紹客家藍染與拓染的差異性嗎?
客家藍染工藝相較拓染工藝來說畫面呈現上花樣較多元。
而拓染工藝比較簡單,單靠槌打方式敲出植物原色,相較單一也較原始。
•擁抱這份熱忱的同時,對於未來有什麼願景呢?
我對環境教育有很大的興趣,拓染工藝這個專長很適合我,我想兩種結合起來,變成我的職業。
目前在校做美術編輯,學校與教授都給我很大的彈性跟空間發揮,若能將環境教育結合拓染工藝變成我的職業,我想我的心會感到非常踏實,能慢下來體會生活的簡單。
未來,我會希望自己把拓染工藝做成教案,讓它可以更精緻、更完善、更被南投中寮鄉記住,這是我對未來的願景。
•在作品中,有看見書法字體與拓染工藝的結合,這與市售商品格外不同,能聊聊這創意的火花嗎?
寫字對我而言是一種抒發方式。
去年九月我嘗試寫一篇卷軸,但我越寫我越感到挫敗,總感覺到自己被文字來源給拘束著,直到前幾天
拿出來接著當時停筆的地方繼續撰寫時,我嘗試大膽的拉長字體,我可以感受到通透舒暢的感覺,而字型也表達出我內心的意念,這讓我感覺很敞開。
無論是寫字時、或者我在染布時,我把它們結合在一起晾乾的同時,我就會坐在這裡欣賞它們的過程,也是我每天愉悅的來源。
・舉辦在地工藝藝術體驗主旨:
藉由工藝活動促進地方社區學區、外界對於地方工藝的認識。
走過一回夏日工藝課程之旅之後,主辦方一直不斷問了我一個問題
「究竟如何透過工藝結合在地產業讓外界看見在地工藝的美麗?」
這給了我一個很大的省思與看見
我相信在台灣各處在地產業都有病入膏肓、各自為陣,恐有難以整合之慮。
想試看看以返鄉青年的身份並以現階段的工藝課程做為基底
直接創造一個新的產業,使地方工藝重新被看見。
・好的 ! 謝謝小冶,謝謝如此敞開的與我們分享這一路的心路歷程與期許,我們也期待這段在職人島的旅程裏能陪你見證成長,更在未來裏也支持你的方向。
關於更多 請點擊
【中寮之藝】點擊了解!